都说增程是智商税, 为啥开了两年增程老司机仍不愿买插混或纯电?

  • 2025-07-15 07:03:18
  • 857

增程、插混、纯电,是目前新能源的三剑客,而增程从最开始不被看好,现在却如一匹黑马,在国内消费者心中牢牢地占据一席之地,而销量也节节攀升,而国内众多车企也纷纷从插混转向增程,这到底是为什么?

增程能够解决什么?

从油车换到增程,解决了油耗高的问题

相对于油车而言,增程虽然带有一个发动机,但这个发动机和驱动轮之间是解耦关系,只发电,并不直接驱动汽车,这样,发动机可以始终运转在最佳功率转速区间,综合燃烧效率可以超过35%,而传统油车在起步、怠速、急加速过程中,发动机的燃烧效率比较低,综合燃烧效率只有25%,因此,增城车型虽然只有1.5T涡轮增压发动机,且车身尺寸更大,但是油耗却更低,只相当于同体积车型的1/2左右。

从油车换到增程,解决了动力差的问题

增程采用纯电驱动,电机的动力响应更直接,低速低扭更大,在汽车低速行驶时,动力响应非常好,而在高速行驶时动力虽然有一定衰减,但是相对于油车来说仍然更好,一般可以和3.0T V6排量以上的动力响应相媲美。

从油车换到增程,解决了舒适性的问题

相对而言,增程车型更大,悬挂多采用双叉臂/五连杆以及CDC电磁避震以及空气悬挂等,这些措施可以有效隔绝底盘传递的细小震动,舒适性更好,而增城车型的发动机因为没有机械结构和车身直连,震动传递也不明显,噪音控制更好,此外由于冰箱彩电大沙发的加入也可以满足更多的消费者用车需求,智能化车机的响应和功能支持也是众多燃油车无法企及的。

从油车换增程,解决了智能辅助驾驶需求

为什么不买插混?

插混的车机和智能化目前还和优秀的增程车机有一定差距

插混的车机系统往往是传统车企自主研发或者和某些软件公司OEM合作,仍然局限于外挂整合,无法彻底做到深度参与研发定制,一些公司所采用的操作系统还停留在Android层面,操控响应差,而很多新势力的软件研发实力优势凸显,华为/小米/理想等车企的车机功能特别是车机互联/语音识别等功能是一些第三发软件公司和传统车企根本达不到的高度。因此在日常使用方面,只能达到能用级别,和好用的级别相差甚远。特别是在一些人性化功能开发方面,永远在追赶,却始终追不上。

插混的直驱和纯电衔接不完美

插混车型的直驱功能的动力输出更为直接,但是在中低速行驶时,插混仍然只能采用增程模式,在中低速和高速切换动力输出时,仍然无法达到完美融合切换,很多插混车型的多档DHT都不同程度存在着换挡顿挫情况。

插混的结构过于复杂,理论上故障率更高

理论上,插混可以拥有更多的驾驶模式和驱动形式,但是消费者真的需要这些模式吗?这纯粹是工程师思维,诚然,插混车型在高速直驱时,发动机直接输出,油耗更低,但是,众多的消费者绝大部分时间都只在城市行驶,偶尔一次高速行驶油耗稍高也完全不在乎,而为了降低那百分之几的油耗,车重增加了,系统更复杂,故障率也更高了,这显然得不偿失。

为什么不买纯电车?

在我国,纯电还是无法彻底解决里程焦虑,无法解决电能补充问题,特别是节假日集中出行出现排队几小时问题,特斯拉等一些纯电车被扔在路上的情况比比皆是。而在我国北方,纯电车冬季续航大幅衰减,根本无法支持长途出行,因此,我作为一个北方人,对于购买纯电车仍然存在一定的保留态度,除非家里有两辆车,或者这辆车只是作为城市代步,否则我是不会买纯电车的。

增程和插混的电池到底是否会衰减?

电池的衰减是目前所有新能源车都存在的问题,相对于纯电车型来说,增程车主更愿意采用纯电行驶,发动机只是作为一个充电宝,因此,2-3天充一次电属于日常操作,很多人说,频繁的充放电容易导致电池衰减,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我当初购买增程的一个主要想法是,我的日常行驶里程大约在30公里,就算以后电池严重衰减,能保证我一两天的行程足以,增程也完全可以当作一个小电池的混动车行驶,采用混动模式油耗也并不高。另外,表面上看纯电车因为电池容量更大充电次数较少,可是别忘了电池的衰减还与电池的日历寿命有关,就算你充电次数较少,每年2%-3%的衰减也是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