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正在砸掉年轻人的第一个饭碗

  • 2025-07-09 00:44:32
  • 519

从文案到客服,从设计到运营,越来越多的“第一份工作”正在被模型吞噬。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本篇文章将从一线观察出发,剖析AI如何改变职场底层逻辑,揭示年轻人面临的结构性挑战,并探讨在这场变革中,我们还能如何突围。

2025年的夏天,伦敦的毕业生比往年更早地感受到了秋天的凉意。当他们满怀憧憬,带着崭新的学位证书和精心打磨的简历涌入求职市场时,却发现原本为他们敞开的门,正在一扇扇关闭。

招聘网站上,诸如初级、助理和实习生这类词条的搜索结果,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稀疏。

这不是危言耸听的都市传说,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根据招聘网站Adzuna的最新研究,自2022年11月ChatGPT发布以来,英国的初级职位数量暴跌了三分之一。这些岗位涵盖了毕业生工作、学徒、实习乃至无学位要求的各类入门职位。两年时间,仿佛一个时代过去了。

这批年轻人,是第一批被AI浪潮冲刷上岸的数字难民,当AI开始承担我们最初级、最基础的脑力劳动时,人类职业生涯的第一个饭碗,碎了。

消失的第一份工作

自ChatGPT这个划时代的AI聊天机器人问世到现在,英国的初级岗位空缺减少了32%。这类岗位在整个就业市场中的占比,也从2022年的28.9%萎缩至今天的25%。

另一家招聘巨头Indeed的数据,与Adzuna形成了互证:雇主正暂停招聘,并利用人工智能来削减成本,招聘应届毕业生的职位数量与去年相比减少了33%,今年成了自2018年以来,英国毕业生求职最艰难的一年。

这不再是关于未来AI将取代人类的遥远预言,而是已经写进企业财报和HR招聘计划的实际行动。瑞典支付巨头Klarna宣布,其AI助手已经能处理三分之二的客户咨询。IBM则大刀阔斧,用AI承担了数百个人力资源部门的职位。

在这些数据和商业决策背后,一个过去支撑着无数人职业起步的模式正在崩塌。

传统的职业发展阶梯,底层正在被抽空。过去,一个年轻人进入职场,通常从整理资料、写基础文案、做数据录入、对应岗位的各种杂活开始。他们通过这些看似琐碎的工作熟悉行业、建立联系、学习技能,慢慢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中坚力量。

这套逻辑,在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都行之有效。但生成式AI的出现,像一个可以无限复制、任劳任怨、全知全能的超级实习生,它把这一切都改变了。

过去需要一个助理花一天时间整理的会议纪要,AI在几分钟内就能完成;过去需要一个初级设计师通宵制作的几十版草图,AI在半小时内就能生成上百个;过去需要一个市场新人搜肠刮肚撰写的宣传文案,AI可以瞬间提供无数个版本。

当一台每月花费几十元的软件,就能胜任过去需要支付数千元月薪的岗位时,企业主会如何选择?答案不言而喻。

第一批被AI淘汰的人,不是那些从事复杂决策、深度创造的资深专家,恰恰是那些刚刚站在起跑线上的年轻人。AI没有上来就挑战金字塔顶端的将军,而是先釜底抽薪,瓦解了构成塔基的步兵团。

效率的革命与超级个体的崛起

将这场变革简单归因于企业为了省钱,无疑是浅薄的。成本只是表象,其背后是更深刻的商业逻辑和技术发展的剧变。

从体力替代到脑力替代

回顾过去的技术革命,无论是蒸汽机、电力还是计算机,其核心都是延伸和替代人类的体力或程序化脑力。工厂里的机器人替代了流水线工人的重复劳动,办公室的电脑软件替代了会计和文员的计算与归档。这些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效率,但它们主要冲击的是那些可被标准化的蓝领和白领岗位。

而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是历史上第一次,技术开始大规模染指非标准化的白领工作。它模仿的不是人的手臂,而是人的大脑皮层。写作、编程、设计、分析、总结,这些曾经被认为是人类独有的、需要创造力和智力才能完成的任务,如今被机器以惊人的速度和质量执行。

今天的办公室白领们,正面临着与1980年代制造业工人同样的科技和经济颠覆。AI精准地切向了知识工作者的基本功。而基本功的练习场,正是初级岗位。

从人海战术到精兵战略

在过去的企业组织架构中,人才结构往往是金字塔形的。少数高层负责战略决策,大量中层负责管理执行,而数量最庞大的底层员工,则负责具体的、基础性的工作。这种模式依赖于人的堆积和传帮带。一个资深员工的经验和产能,需要通过带领数个初级员工来放大。

AI打破了这种线性关系。它成为了资深员工的算力插件和灵感引擎。一个经验丰富的架构师,也许可以利用AI在一天内完成过去需要一个团队一周才能完成的编程任务;一个顶尖的营销专家,也许可以借助AI同时管理和优化数百个广告活动。

AI没有取代专家,反而让专家的能力被前所未有地放大,把他们变成了“10倍工程师”或“10倍设计师”。这些被AI武装起来的超级个体,其效率和产出或许远超一个资深员工加几个初级员工的传统组合。

于是,企业发现,他们不再需要那么多学徒来给师傅打下手了。他们需要的是更少的、但更精英的、懂得如何驾驭AI的专家。金字塔形的人才结构,正在被AI压成一张更扁平、更精英化的大饼。

从专用工具到通用平台

为什么是现在?因为AI终于从一个昂贵的玩具变成了一个便宜的平台。

过去的AI,好比是为特定任务定制的专用机床,开发成本高昂,应用场景狭窄,只有少数大公司玩得起。而大语言模型的出现,让AI变成了一种像电一样的通用资源。它可以通过API接口,轻松地接入到几乎所有的软件和工作流程中,成本低廉,部署方便。

这种技术的民主化,让AI的能力迅速渗透到工作的每一个毛细血管。它不再是少数科学家的专利,而是每个普通办公室职员都能在浏览器里打开的工具。技术的可用性与易用性达到了一个临界点,从而引发了应用的井喷和对旧工作方式的颠覆。

这场效率革命的本质,是把人类从执行的角色中解放出来,推向指挥和判断的角色。工作的核心,不再是亲手把砖搬完,而是告诉AI应该把砖搬到哪里,并检查它搬得对不对。

然而,对于一个刚走出校门、连砖长什么样都还没摸清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又该如何去指挥呢?当练习场本身都消失了,新一代的选手又该如何获得参赛资格?

欢迎来到残酷的未来

面对被AI格式化的初级就业市场,恐慌和抱怨是徒劳的。我们正站在一个新时代的入口,旧地图已经失效,唯有重新绘制通往未来的路径。

我们必须接受一个残酷的现实:入门的门槛可能被永久性地提高了

过去,一份大学文凭加上一些通用技能,足以让你获得一份初级工作。但在未来,“熟练使用AI”将不再是加分项,而是像今天“会用Office”一样的基本要求。不懂得如何通过提示词Prompt与AI协作、如何利用AI工具提升工作效率、如何对AI的输出进行事实核查和优化,你可能连面试的机会都拿不到。

根据普华永道的研究,那些受AI影响的更多职业,其所需的技能组合更新速度比其他职业快了66%。而掌握AI技能的员工,其薪资水平也比普通员工高出56%。这条技能鸿沟和收入鸿沟,将成为未来职场最显著的分界线。

职业发展的路径,将从线性阶梯变为作品集

既然传统的学徒岗位正在消失,年轻人积累经验的方式也必须改变。未来的第一份简历,可能不再是你在某家公司实习的经历,而是你独立或协作完成的一系列AI赋能项目。

比如,一个想进入营销行业的学生,可以在大学期间就利用AI工具分析市场趋势、生成营销方案、制作广告视频,并把这些成果打包成一个完整的作品集。这比任何一份空洞的实习证明,都更能向雇主展示你驾驭未来的能力。未来的求职,可能会越来越像设计师和程序员的模式:别说你做过什么,直接给我看你的作品。

教育体系或许需要进行一场壮士断腕式的改革

今天的大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在传授那些最容易被AI替代的知识和技能。当AI能瞬间写出符合要求的论文时,我们还在纠结于学生的论文到底能不能通过。当AI能解决大部分常规问题时,我们还在用标准答案来衡量学生的优劣。

未来的教育,一定从知识的传授转向能力的培养。这个理念其实已经由来已久,无数人都提出过,不过显然大家并没有重视,又或者无从做起。

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以及与AI协作的人机交互能力,将成为新的教育核心。学校需要教的,是如何提出正确的问题,如何判断结果,而不是背诵正确的答案,但显然这步路既难走,也好像不现实,当然这不是我们个人层面可以置喙的,很难看清全局,也不具备这方面的水平。

成长还是要靠自己

AI带来的,可能不是一场温和的产业升级,而是一场对劳动力市场的创造性破坏。它摧毁了一些旧的岗位,尤其是那些位于职业生涯起点的岗位,但同时,它也催生了对全新技能的巨大需求。

对于那些即将或刚刚踏入职场的年轻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过往的经验不再可靠。但硬币的另一面是,他们也是离新技术最近的一代,没有历史包袱,更容易适应新的人机协作范式。

旧门正在缓缓关闭,但在它旁边,一扇通往AI时代的新门已经打开。能否找到钥匙,穿门而过,将决定这一代人最终的职业命运。

未来的职场只有两种人:一种是给AI下达指令的人,另一种是执行AI指令的人,没有中间地带。

参考资料:

UKJobMarketReport英国就业市场报告

https://www.adzuna.co.uk/job-market-report/#section-7

欧洲时报:人工智能是利是弊?英国毕业生面临7年来最糟就业市场

普华永道:TheFearlessFuture:2025GlobalAIJobsBarome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