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来造车, 亏损已超1000亿
- 2025-07-13 11:45:11
- 744
创业九年,累计亏损突破1000亿元。
近日,蔚来创始人李斌在合肥工厂直播时的一番话,将自己送上了热搜。
“蔚来财报里把研发投入计成当期费用,钱都亏在明处,资产负债表非常干净。”
尽管李斌坦诚回应,可评论区迅速被“第二个贾跃亭”的质疑淹没,甚至有网友嘲讽:“必须盯紧他,别跑了”。
网友们的质疑并非无理取闹。自成立以来,蔚来累计亏损突破1000亿大关。即使到了今年一季度,营收虽然突破120亿元,同比增长超21%,可是净亏损却达67.5亿元,同比扩大30.2%。
千亿窟窿背后,钱到底花在哪了?
1. 千亿“学费”
蔚来的千亿亏损,堪称中国造车史上最昂贵的“学费”。
李斌解释称,600亿研发投入全部费用化处理是亏损主因,“如果只是将其中的100-200亿元研发费用资本化,财报看起来会好看得多。”
汽车行业中,部分车企会将符合条件的研发投入资本化,通过分多年进行摊销,而蔚来选择将研发投入全额费用化,直接导致利润表中亏损数据被放大。
这种会计处理方式的选择,虽然体现了蔚来的坦诚,却也带来了资本市场直接的焦虑。
蔚来千亿亏损的背后,是三头“吞金兽”的持续消耗。
首当其冲是研发投入。
“蔚小理”三家车企公布的2024年财报中可看到,蔚来2024年全年研发费用为130.37亿元,占全年营收近20%,高于理想汽车的111亿元和小鹏汽车的64.6亿元,在三家中处于领先位置。
与多数新势力车企“代工+拼装”思路不同,蔚来选择了一条成本极高但掌控力极强的“全栈自研”路径。创业至今累计研发投入600亿元,覆盖12个智能电动汽车全栈技术领域。从换电系统到三电架构,从智能座舱到自动驾驶,几乎把每一个技术节点都握在自己手里。
换电网络建设是第二大资金黑洞。
根据36氪报道,截至2024年12月30日,蔚来已在全国建成2931座换电站,其中932座高速换电站覆盖全国高速公路“九纵九横”网络。
这些换电站建设成本高昂,单站成本超百万元,李斌将这一战略性投入称为“必要学费”。
销售与服务网络是第三大支出项。
从一线城市旗舰体验中心到二三线城市直营销售点,从超充站到售后服务体系,蔚来在销售端的布局毫不吝啬。2024年第四季度,销售及行政费用飙升至48.78亿元,同比增长22.8%。
2. 财务压力
高投入背后是蔚来对技术纵深的执着。李斌在直播中强调,“蔚来一直以来的底色是技术创新。”
这种“技术原教旨主义”,让蔚来在研发投入上不遗余力。
蔚来的有效专利和专利申请超过9200件,自研芯片、操作系统、电池管理系统的技术深度,确实配得上“中国特斯拉”的称号。但资本市场对技术情怀的耐心毕竟有限,成立九年的企业,不能永远靠融资输血。
客观来看,蔚来的财务压力确实已经不容小觑。
截至2024年底,蔚来流动比率已小于1,需要在一年内偿还的债务高达577.98亿元,而同期可用资金仅419亿元,短期债务缺口约159亿元。
蔚来2025年一季报显示,其一季度末资产负债率达到92.55%,远超行业70%的警戒线;现金储备锐减至260亿,较2024年同期的453亿元大幅缩水。
这些数字让外界质疑,这家豪赌智能电动车未来的公司是否站在了危险的边缘。
面对千亿亏损的现实,李斌选择了破釜沉舟。
在多个场合,他坚定表达了“今年四季度实现盈利”的目标,并将个人声誉与公司命运绑定:“如果公司不盈利,不能持续健康经营,那我作为CEO是不称职的。”
3. 盈利改革
为实现盈利目标,蔚来启动了全方位的改革。
首先,对外多品牌战略全面出击。
蔚来主品牌坚守30万元以上高端市场;乐道品牌切入20-30万元主流区间;萤火虫品牌瞄准入门市场。2025年三大品牌计划推出9款新车。
多品牌战略被视为销量突破的核心路径。2025年6月,蔚来交付新车24925台,第二季度环比大增71.2%。其中乐道品牌贡献6400台,萤火虫品牌交付3932台。
7月10日,乐道第二款车型L90全面到店并开启预售,起售价低于30万元。李斌预计,2025年销量将翻番至44万辆,其中乐道与萤火虫品牌被寄予厚望。
其次,对内成本大刀砍向每个环节。
蔚来在内部推行CBU管理模式,力求成为“超级会算账的公司”。目标是四季度毛利率提到17%-18%,销售管理费用压到10%,研发费用率降到6%-7%。
就连换电网络也开始改走轻资产路线。一方面,蔚来启动“加电合伙人计划”,向全社会开放充换电站合作,积聚社会资本,共同建设、共享收益,提速充换电网络布局,以实现“换电县县通”计划。
另一方面,今年3月17日,蔚来与宁德时代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宁德时代推进对蔚来能源不超过25亿元人民币的战略投资,双方将构建覆盖全系乘用车的换电网络。这使得蔚来在换电站建设上无需再独立承担,可借助宁德时代等合作伙伴的资源与支持。
4. 结 语
汽车具有耐用消费品的属性,消费者的购车置换周期通常保持在5-8年,这也就注定无法复制手机快消模式。
如果价格战是行业的寒冬,技术储备就是御寒的棉袄。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转型的深水区,中国需要的不仅是销量冠军,更是能穿越周期的技术沉淀。
蔚来的千亿亏损,记录了中国车企冲击高端的雄心与代价。李斌坦言创业以来做错不少事,若能重来,有些决策“肯定可以做得更好”。
这是一次迟来的复盘,也是一位创始人在千亿亏损面前难得的清醒。
技术,是信仰;但亏损,也是现实。
蔚来的命运齿轮已经开始转动,如果到了第四季度盈利承诺兑现,将有力证明中国高端智电车模式的成功;如果一旦再度落空,则可能引发资金链危机的死亡螺旋。
留给李斌和蔚来的时间已经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