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控安融合, “人工智能+能源”的一把金钥匙
- 2025-09-25 23:30:05
- 415
转自:能源杂志
文/孙一凡
能源行业的智能化转型,在从试验阶段走向大规模落地。
以煤炭为例,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计划到2026年,在全国范围建立矿山智能化标准体系。用智能技术降低安全风险,落实环境感知、系统联动和重大灾害风险智能预警,提高智能设备占比与机器人替代率,减少井下用工。
山西作为煤炭大省,截至2025年4月已建成275座智能化煤矿、1605处智能化采掘工作面。
其中山西焦煤光道煤业与曙光网络合作,基于SugonRI工业编程平台,成功部署人员定位系统,结合数据分析监测井下安全风险,提升安全预警和防护水平。
除了煤炭,中国石化今年就携手中科曙光,建设了油气行业首个国产液冷人工智能中心。背后是电力、油气等能源企业也纷纷加速智能化,投入建设“能源互联网”、智慧能源系统等,利用AI+大数据打造数字孪生模型和智能调控平台,提高系统可观可测可控能力。
从底层技术来看,是中科曙光正在融合先进算力、工业控制、国产安全,为能源行业智慧化转型提供一套软硬件基础设施,也就是曙光网络在业内首次提出的“算控安融合”理念。
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重构能源行业,实现能源系统和智能技术协同联动,进一步地提高系统的效率,并借助数字化的手段实现系统节能,如此才能在新一轮能源转型中立于不败之地。
转型之困
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在调研了全球800家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后发现,大约有71%的企业数字化转型停留在了试验阶段。
这种“试点困境”,表明数字化转型绝非买一套软硬件设备即可,它涉及到转型企业组织机制、底层架构、业务模式等一系列“伤筋动骨”的变革。
在能源场景里,新能源出力的随机波动、虚拟电厂和微网的兴起,使电网调度控制的复杂度前所未有,传统依赖人工经验的调度模式难以及时处理海量实时数据,亟需智能算法和自动化控制介入。
然而现有调度系统改造牵一发而动全身,新型电力系统结构特性深刻变化,对源-网-荷-储各环节的自适应控制和算力基础提出了更高要求。
但当前很多智能平台运行在各自封闭的嵌入式系统上,不同部门、不同设备间缺乏标准接口,数据难以互联互通,形成数据孤岛。
企业想从云端全面管控设备常受到底层架构碎片化的掣肘。要想实现电厂、变电站与云端调度中心的协同优化,需要解决实时通信、数据协议互通和大模型本地化部署等一系列难题。
作为关键基础设施的能源设备还面临着严苛的安全合规要求。企业必须加强工业控制系统的纵深防御和数据安全管理,缺乏国产化零部件也使能源企业难以确保合规,特别是跨国公司需应对不同司法管辖下彼此冲突的数据监管要求,这种安全风险导致组织间数据共享更难推进。
像广泛联网、远程运维的逆变器、数据网关等光伏设备,实践中已经不乏因网络安全被欧盟卡脖子的案例。
能源企业既要强大算力支持数字化又要确保安全可控,这种“双重压力”掣肘能源转型,部分智能化实践沦为面子工程,与实际业务脱离,无法帮助能源企业盘活和丰富资金池。
如何打通多元异构的数据,实现对能源系统的可视化智能检测和调控,精准预测和识别系统波动,量化调控目标和力度,为能源生命线的智慧、高效运行找到最优解,已成为行业龙头们发力的重点。
决战工业4.0
2025年9月23日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在上海召开,为我们观察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如何颠覆能源生产提供了重要窗口。
首先不可忽视的是,在工业智能化领域,无论是传感器数据采集、模型训练还是自动化设备部署均需要工业编程平台作为数智化底座,也就是说,很多看得见的“智能工厂应用”,背后都需要工业编程软件来支撑。
工博会举办期间,曙光网络重磅升级了中国首个工业数字化全栈编程平台——SugonRI,平台内置SugonC++与覆盖计算、控制、安全、通信等环节的知识库,既支持伙伴二次开发,也能支撑装备控制、工业物联、实时仿真等跨领域应用,从而打破多语言、多工具、多平台的壁垒,用户可实现“一站式”编程,无需重复造轮子,显著降低工业应用的开发门槛。
这套平台强调自主可控,深度适配国产C86芯片,从CPU、操作系统、数据库到开发工具链都实现了国产化替代,在满足工业软件生态需求的同时,也有效规避了供应链风险,契合关键基础设施对安全与可靠性的极致要求,在能源、交通以及水利等重要行业得到广泛应用。
为破解“黑盒运维”难题,曙光网络还发布了回溯分析平台SUNA,它具备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回溯、协议分析、应用识别、会话分析、溯源取证等领先能力,全方位保障企业产能的安全运转。
能源企业运维不仅是保障运转,更是借助安全的提升,让系统运行得更高效经济。据曙光网络介绍,其服务的某电力企业在不同区域有多个运营节点,传统运维工具无法及时触达,SUNA将全网资产、网络组件、业务组件集中呈现,实现了一站式、可视化的业务监控与运维管理,单节点减少了2-3名运维人员,帮助该企业降本增效。
除了高效软件平台,曙光网络还推出了工业仿真一体机、国产工业边缘AI计算平台,为能源行业提供了强大算力底座和国产化的安全保证支持。
可以看出,从国产化算力硬件,到工业开发与安全运维平台,曙光网络已经搭建起一整套以“算控安融合”为核心的工业智能化体系,为破解“试点困境”提供了一体化的关键网络支撑。
以油气场景为例,曙光网络和智通云联联合推出注水油田注采一体化智能解决方案,该方案采用先进的“端边协同”技术架构,基于国产化AI算力设备,以及融合了智能和控制模块的开发平台,构建从感知、分析到控制的智能闭环,旨在实现“油藏—井筒—地面”一体化协同生产。
“在油井与水井前端,该方案通过部署边缘智能设备。通过高频数据采集与实时智能分析,对设备进行健康诊断、工况预警,并实现采油与分层注水的柔性控制;边缘侧通过部署注采智能优化应用(APP),深度融合边缘端的实时数据与油藏地质模型,实现对井组的动态评价、智能优化调配和措施效果的闭环跟踪管理。”
曙光网络副总工单娜博士介绍:通过功率随动与智能间抽,油田实现了10%-20%以上的节电效益;并结合“峰谷电价”策略优化生产,使单度电均价降幅超16%;而且方案立足于全国产化技术体系,采用自主AI算力底座与全链路国密加密,彻底解决了“卡脖子”与安全的后顾之忧。
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长征。当下这一代能源人的长征,正是要跨越数字化与智能化的险峰,建立起面向未来的新型能源体系。“算控安融合”作为曙光网络提出并践行的理念,瞄准的正是中国工业的未来——从生产制造走向智能研发,实现由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的转变。
这既是企业战略,更是时代赋予能源行业的使命。为支持这一使命,曙光网络还推出了开发者社区“曙睿(SugonRI)”网站(sugonri.sugon.com),为开发者提供学习、交流与案例实践的平台,帮助更多人快速掌握工业级编程技能并共享行业实践成果。在破解“不可能三角”的征途中,数智化转型将引领我们走出一条安全、高效、绿色的发展新路。
- 上一篇:学信网自动回复诡异
- 下一篇:男子茅台镇投亿建厂遭强行接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