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巨头加速AI硬件布局 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暗藏隐忧
- 2025-07-04 16:07:18
- 885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AI硬件领域正成为科技巨头角逐的新战场。宇树科技完成C轮融资,背后集结了腾讯、阿里、字节系等众多明星投资机构,投前估值超百亿元,彰显了资本对其前景强烈看好;特斯拉公布Robotaxi试运营计划,预示着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即将走进现实;Meta推出新款AI眼镜OakleyMetaHSTN,为智能穿戴设备领域注入新的活力。这些事件无一不标志着科技巨头正在加速AI硬件布局,而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正迎来爆发式增长,同时也暗藏着诸多隐忧。
从市场数据来看,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据高盛预测,在技术得到革命性突破的理想情况下,人形机器人2025—2035年销量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可达94%,2035年市场规模将达1540亿美元。若参照电动汽车发展历程,乐观情况下人形机器人2025—2035年销量CAGR可达59%。《2025—2035年人形机器人发展趋势报告》更是大胆指出,到2040年,全球或将部署10亿至100亿台人形机器人,其市场规模可能达到24万亿美元,这相当于当前全球GDP的近3倍。
在产业链上游,核心部件企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以行星滚柱丝杠为例,单台人形机器人需10~14个丝杠,价值量占整机的5%~8%。由于其技术壁垒高,此前市场主要被国外企业垄断,但如今国产厂商如新剑机电传动、震裕科技等正加速扩产,努力实现国产化替代。在减速器与电机领域,绿的谐波在谐波减速器方面作为特斯拉供应链的一员,同时也是国产谐波龙头;双环传动在行星减速器领域不断发力;禾川科技的无框力矩电机国产化率也在逐步提升。传感器方面同样发展迅速,视觉传感器领域的奥普特、力觉传感器领域的柯力传感等企业,随着技术的突破,不仅满足了市场对传感器的大量需求,还推动了单价的下降。
产业链中游的整机制造企业也动作频频。特斯拉的Optimus计划在2025年生产1万台,2026年目标月产1万台,单价有望降至2万美元。国内厂商同样表现出色,宇树科技的G1预售告罄,优必选的WalkerS获意向订单数超500,乐聚机器人交付超100台。这些企业通过不断提升产品性能和优化成本,在市场上逐渐站稳脚跟。
下游应用场景的拓展也为产业链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工业制造领域,汽车工厂的搬运、焊接以及3C电子的精密装配等环节,人形机器人已开始大显身手。优必选的WalkerS在工厂应用中效率提升了30%。服务与家庭领域,养老陪护、家庭清洁等需求明确,虽然目前还面临安全性和成本需降至10万元内等问题,但各企业正积极探索解决方案。在特殊场景方面,如核电站巡检、灾害救援等高危领域,亿嘉和的电力巡检机器人、云深处的四足机器人等已率先布局。
然而,在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一片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不少隐忧。技术层面,尽管核心部件国产化率有所提升,但部分关键技术仍有待突破。例如,行星滚柱丝杠等核心部件的产能爬坡可能不及预期,影响整机的量产进度;小脑算法的泛化能力不足,使得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的适应性受限。成本方面,虽然各企业都在努力降低成本,但目前人形机器人的制造成本仍然较高。以特斯拉Optimus为例,其目标成本为2万美元,而当前的物料清单(BOM)成本仍超5万美元。对于家庭场景而言,售价需跌破2000美元才更具市场竞争力,可当前原型机BOM成本超2万美元,成本压力可见一斑。
商业化进程同样面临挑战。目前人形机器人的初期订单主要来自企业级市场,个人消费市场需求尚未完全释放。以宇树科技为例,其销售负责人坦言,当前机器人更适合展示而非实用,春晚舞蹈的定制成本高达数百万元,且70%的G1购买者不会使用SDK开发工具,43%的机器人沦为“高级电子宠物”。这反映出“概念炒作”与“实际应用”之间存在割裂,产品距离真正满足消费者日常使用需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此外,随着人形机器人的逐渐普及,伦理问题也开始浮出水面。有研究表明,67%的用户对拟人化机器人可能产生情感依赖,同时在数据隐私保护方面,如欧盟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和美国加州的《消费者隐私法案》(CCPA)等合规性要求,也成为人形机器人企业“出海”的拦路虎。
科技巨头加速AI硬件布局,为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带来了爆发式增长的机遇,但在技术、成本、商业化以及伦理等方面的隐忧也不容忽视。只有当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努力,突破技术瓶颈、降低成本、完善商业化模式并妥善解决伦理问题,人形机器人才能真正从实验室走进工厂、家庭以及更多领域,实现其巨大的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东润)
- 上一篇:泡泡玛特创始人成河南新首富
- 下一篇:黄圣依程潇谈是否接受婚前同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