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万缺口! 全球汽车设计人才告急, 吉利汽车创新设计营破局人才荒

  • 2025-07-04 14:34:23
  • 654

当汽车产业从“机械硬件”向“智能移动空间”加速转型,设计的定义正被彻底重构——它不再是单纯的外观造型,而是涵盖智能交互、场景体验、文化符号的系统工程。

然而,全球汽车设计人才的缺口正以惊人速度扩大:据国际汽车设计师协会(IASD)数据,2025年全球汽车设计人才缺口已突破200万,其中具备智能交互设计、跨文化审美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供需比高达1:8。

在此背景下,7月1日,由吉利创新设计院与吉利学院主办、吉利汽车集团和吉利人才发展集团指导的“2025吉利汽车创新设计营”活动于成都正式启幕。这不仅仅是一场行业活动,更是中国车企应对全球人才危机的一次创新深度实践。

01

全球汽车设计人才稀缺:

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双重倒逼

全球汽车设计人才的稀缺,本质上是产业变革速度远超人才供给能力的必然结果。这种稀缺并非简单的“数量不足”,而是“质量断层”与“结构失衡”的复合困境。

从技术维度看,智能电动化重构了设计的内涵。传统汽车设计以“机械美学”为核心,而新能源时代的设计需融合电池布局、智能座舱、自动驾驶交互等新变量。

例如,纯电平台对车身比例的颠覆性要求(短前后悬、长轴距),迫使设计师打破燃油车时代的思维定式;智能座舱中“多屏交互+语音控制”的普及,要求设计师同时掌握UI/UX逻辑与人体工学。国际设计咨询公司IDEO的调研显示,78%的车企认为“既懂汽车工程又通软件交互的设计师”是当前最难招聘的人才类型。

从市场维度看,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平衡加剧了人才争夺。

中国品牌出海倒逼设计人才具备“全球审美公约数”与“本土文化辨识度”双重能力——既要让欧洲用户理解中国设计的精神内核,也要让东南亚市场接受符合当地气候的内饰材质选择。这种跨文化设计能力的培养周期长达5-8年,远跟不上中国车企年均30%的出海增速。

数据更能说明问题: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5年国内新能源汽车设计岗位需求同比激增120%,但高校相关专业毕业生仅增长35%,且近60%因缺乏实战经验需企业重新培训。

全球范围内,美国底特律汽车设计中心的资深设计师平均年龄已达48岁,而能独立主导智能车型设计的35岁以下人才占比不足15%。这种“青黄不接”的现状,正成为制约汽车产业创新的关键瓶颈。

02

产学研协同破局:

企业与高校的责任边界与实践路径

在圆桌论坛环节,来自各大设计学院高校的嘉宾们围绕《时代变革下汽车设计人才的培养之道》与《AI技术融入对汽车设计人才培养的影响》展开深度探讨,共同探索设计人才培育的新思维、新路径与新体系。

破解设计人才荒,需打破“高校培养与产业需求两张皮”的困局。企业与高校需明确各自权责,构建“理论筑基—实战淬炼—生态滋养”的全链条培育体系。

高校的核心责任在于“筑牢基础,打开视野”。当前国内高校汽车设计专业存在三大痛点:课程体系滞后(仍以燃油车造型设计为主)、跨学科融合不足(缺乏软件交互、材料科学等课程)、实践机会匮乏(年均企业实习率不足20%)。

对此,高校可从三方面突破:

一是重构课程体系,如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将“智能座舱交互设计”纳入必修课,并联合车企开发虚拟仿真实训平台;

二是建立跨学科实验室,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与计算机系合作开设“AI辅助汽车设计”微专业,培养算法与美学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三是深化校企联合教学,如吉利学院与吉利创新设计院共建“银河设计工坊”,将企业真实项目转化为学生毕业设计课题。

企业的核心责任在于“搭建桥梁,实战赋能”。汽车设计的实践性极强,一张效果图到量产车型需经历工程可行性验证、成本控制、用户测试等多重打磨,这些经验无法仅通过课堂传授。

吉利创新设计营的“陪伴式”机制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一方面,邀请柳冠中、山田敦彦等大师授课,传递“设计不是美化而是解决问题”的底层逻辑;另一方面,由主导过吉利银河、极氪等车型的资深设计师组成导师团,全程指导学生完成从概念草图到1:1模型的全流程设计,甚至将优秀方案纳入企业储备项目库。这种“真题真做”的培养方式,使学生毕业后能快速胜任岗位,较传统培养模式缩短6-12个月适应期。

更深层的协同在于“共建生态”。高校与企业可联合发起行业课题,如吉利设计与清华大学合作的《中国R角设计美学研究》,既产出了学术成果,又为吉利车型的圆角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建立“人才双聘”机制,企业设计师到高校授课,高校教师参与企业项目研发,实现知识双向流动。这种协同不是简单的“企业赞助高校”,而是构建“理论创新—产业应用—人才反哺”的良性循环。

03

吉利汽车创新设计营的初衷与意义:

从企业行为到行业生态共建

吉利汽车连续两年举办创新设计营,背后是对行业痛点的深刻洞察与长期主义的战略考量。

初衷层面,既是“自救”也是“破局”。

作为年销量超300万辆的车企,吉利每年需新增近千名设计相关人才,而传统招聘模式难以满足需求。

通过设计营,吉利可提前锁定高潜力学生(前两届营员入职留存率达82%),同时解决“应届生实战能力不足”的痛点。更深层的是,吉利希望打破“中国设计模仿欧美”的路径依赖——通过挖掘青年设计师的本土文化表达,培育具有“中国基因”的设计语言,这与吉利“设计即战略”的理念一脉相承。

正如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陈政所言:“只有让人才在产业一线淬火,中国设计才能真正拥有全球话语权。”

意义层面,其价值已超越企业边界,形成可复制的行业范式。

一是建立了“人才漏斗”机制,前两届设计营吸引全球127所高校参与,筛选出的50名优秀学员中,已有18人主导或参与量产车型设计(如吉利银河E8的内饰设计便融入了第一届营员的创意);

二是推动设计理论创新,依托营员实践案例,吉利连续发布《中国汽车设计话语体系研究白皮书》,提炼出“润玉流光”“飞檐虎视”等具有全球辨识度的设计符号;三是构建了开放生态,邀请同行企业观摩交流,共享部分教学资源,体现出“中国设计共同体”的格局。

从行业视角看,这种模式正在重塑人才培育的价值链条:高校无需再为“培养的人用不上”发愁,企业无需再为“招来的人不会用”焦虑,学生则能少走弯路、快速成长。

观点:

企业社会责任的高阶表达——从“造好车”到“育好人”

在全球汽车产业百年变局中,企业的社会责任已从“合规经营”“公益捐赠”升级为“构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吉利汽车创新设计营的价值,正在于将人才培养从“企业成本”转化为“行业资产”,展现了中国自主品牌的格局与担当。

这种担当体现在三个维度:

一是打破“人才壁垒”,主动分享积累的设计方法论与资源,如将“三进大宅”等设计符号的提炼过程公开,供行业参考;

二是着眼长远发展,不追求短期回报,而是通过三年持续投入,构建起“人才森林”生态——既有主导全球车型的“大树”(资深设计师),也有崭露头角的“小苗”(青年学子);

三是赋能中国设计崛起,通过挖掘传统文化在汽车设计中的创新应用(如营员作品中对“榫卯结构”的现代转译),推动中国设计从“跟跑”到“领跑”。

汽车行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当更多企业像吉利这样,将人才培养视为“必须做且值得做”的战略投资,中国才能真正从“汽车大国”成长为“汽车设计强国”。

正如李书福所言:“造车是一场马拉松”,而人才,正是这场长跑中最关键的“燃料”。

吉利汽车创新设计营的实践证明,企业不仅是利润创造者,更能成为行业生态的塑造者——这种超越短期利益的责任感,才是中国品牌屹立全球的根基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