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动养老? 翻车
- 2025-07-22 05:43:42
- 730
湖南金融圈最近动静不小,短短时间内,至少40家银行几乎集体盯上了“养老贷”产品,宣传铺天盖地。
然而好景不长,在媒体曝光和舆论热议中,这个看似解决养老难题的金融产品,被紧急叫停。
可谓是,兴也勃焉,亡也忽焉。
养老贷到底是什么?
简单说,就是银行借钱给临近退休的城乡居民,主要是农民和灵活就业人员,用于一次性补缴或提高档次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资金直接打入个人社保账户,帮你“买够”年限或“买高”档次。等你退休开始领养老金了,再用每月领取的这笔钱分期还给银行,一般设定为自动抵扣。
它精准瞄准两类人群,一是以前没交过养老保险,想一次性补满15年的;二是已经参保,但想多交点以后多拿养老金的。
表面看,“养老贷”似乎切中了两大痛点。
一方面是养老压力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首次突破3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2%,很多人愁钱不够交保险,对于这部分人来说,“养老贷”提供了“现在借钱,未来用养老金还”的解决方案。
图源:国家统计局
另一方面,银行业自身也面临盈利压力,急需寻找稳定、低风险的优质资产。毕马威报告显示,2024年农商行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4.5%,净利息收入降幅高达10.7%。银行也发愁钱放不出去,“养老贷”作为新业务正好能缓解压力,而且,未来养老金是稳定的还款来源,并且针对特定场景,看起来风险可控。
此前,类似产品在2024年9月已有广西“续保贷”试点,贵州随后小范围跟进。2025年初湖南开始调研,6月进入推广高潮。临澧农商行作为先锋,截至6月9日贷款余额已突破3000万元。随后,长沙、邵东、炎陵、衡东、茶陵等至少40家湖南农商行迅速跟进,产品设计高度趋同。
这些银行主打“办贷快、利率低、免担保”,年化利率普遍在3.1%-3.45%左右。贷款额度依据年龄、缴费档次和信用评定,最高不超过9万元,期限最长15年,但要求借款人年龄加贷款期限不超过75岁,且不可延期。
其核心逻辑是,用贷款填补缴费年限或档次的缺口,再用未来多领取的养老金定向偿还,帮助一时资金紧张的群体保住社保权益,同时依靠基础养老金的存续和增长来保障还款。
但是,“养老贷”真的稳妥吗?
短暂繁荣后,质疑声骤起。7月初,媒体曝光了潜在风险,比如代际债务、政策变动、养老金抵扣后钱不够花,引发巨大争议。
面对舆论压力,湖南省农信联社7月10日紧急叫停所有新业务并下架宣传。此外,湖南省政策转向,力推“养老金融四大行动”,以更全面、更合规的方式支持养老金融发展;央行虽然设立了5000亿“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支持养老领域,但也未明确纳入信贷补缴养老保险。
在这里养老贷的合规性本就存疑。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个人贷款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个人贷款需用于“个人消费、生产经营等用途”,且“不得发放无指定用途的个人贷款”、“用于个人消费的贷款期限不得超过五年”。“养老贷”资金定向用于缴纳社保费,这是否属于“个人消费”存在着争议。
此外,在考虑风险方面上,长达15年的贷款周期,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
比如参保人健康状况变化,在第七次人口普查时点死亡平均年龄仅72.4岁,对于需要贷款的弱势群体,其实际寿命可能更低。如果借款人中途身故,剩余债务该如何处理?尽管部分银行给出了引入商业保险等解决途径,但实际操作中仍可能存在问题。
另外,养老金政策的调整,也可能打破“多领的养老金能够覆盖月供”的脆弱平衡。比如2024年养老金的涨幅为3%,而“养老贷”利率普遍在3.1%以上且不随LPR调整变动,若未来养老金增幅持续低于贷款利率,借款人还款压力将实质性增大。
回归到养老的本质,核心在于夯实政府主导的基本养老保障,提高其充足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而金融工具应该定位于提供个性化、增值性的补充选择,并且必须在严格的监管和信息披露之下,确保真正服务于老有所养,这才是银行发展养老金融的正确方向。
- 上一篇:刘宇宁九万字百万点赞
- 下一篇:温州大桥车祸岁摩托车手坠海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