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文总概: 元器件电商媒体运营
- 2025-07-09 22:11:22
- 745
在数字化浪潮下,媒体运营成为企业获取流量、提升品牌影响力的关键手段。本文系统梳理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特点与差异,深入探讨了新媒体内容创作、账号定位、平台规则及数据反馈等核心环节,并结合元器件电商行业特性,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运营策略。
前面讲流量的时候我们也有谈及到媒体,因为媒体是一个很重要的流量来源之一,是我们打广告的媒介,接下来我们单独的聊聊关于媒体其他的东西。
媒体分类
我们以从技术的形式来区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传统媒体基于模拟技术或早期数字技术,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户外广告,是依赖物理载体(如纸张、电波)进行传播的。
而新媒体是基于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网站、社交媒体、博客、播客、短视频平台、流媒体等,依赖数字化载体(如服务器、移动设备)进行传播的。
传统媒体
我们做互联网的,多多少少对传统媒体有些不把传统当回事,因为它传统,我们深挖一下我们为什么觉得它传统。
第一,它是单向传播的,那些媒介播放或者传播什么内容我们就得接受什么内容,我们作为观众是十分被动的,我们大都不喜欢被动;
第二,它是线性传播,内容按固定时间表或版面发布的,我们的时间很零散,我们喜欢自由,我们希望什么时候都可以刷到我们想看的内容;
第三,它覆盖面广很广但精准度很低,我们是被无差别的传统媒体广告覆盖的,我们还是很被动。
基于以上几个点,我们自诩为互联网人,我们总是被被动的接受所以我们不喜欢,我们更喜欢主动。
但是我们不能被自己的感觉骗了,因为它有一点很强大,就是前面说的覆盖面很广。就因为这个因素就可以让无数企业想要在这上面做广告,如果价格合适的话。当然这其中还是ToC的企业会更加活跃一些,ToB的企业还是会克制一些,我们这个行业的就更加理性了。但是如果有好的内容,像华强北这种地方的户外广告也是非常适合的,还是那句话只有合适的才是最好的,传统媒体也适用这句话。
新媒体
新媒体为什么新,不止是因为是基于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更主要的是它能让普通人也可以参与进来,不需要太专业的知识,不需要大的团队支持,还可以随时发布不自己的内容,是一个可以全民参与的项目。
它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可以互动,跟观众有一个互动的窗口,可以知道客户的意见和想法,我们不是说要有客户视角吗,不跟客户互动怎么能有客户视角呢。而且一般说来会吸引到的观众主要是跟自己内容相关的客户,也就是精准度很高,这对于企业来说十分有吸引力。大家也可以看得到的是几乎所有友商都会有自己的新媒体账号在运营。
对于普通大众而言,新媒体还是一个可能赚钱的渠道,内容好的话可以有流量分成,可以接广告赚钱,可以卖货赚取佣金。这给了我们互联网人另外一种谋生的渠道,多少草根因为新媒体的诞生而发家致富。
这些都是新媒体的魅力所在,也是我们企业都在争相扎入的原因,它可以为企业向无限外扩张提供了可能,不过这些都是有前提的,那就是我们要输出的是什么内容,我们的内容又要怎么去不断改进。
新媒体内容
本身新媒体就涵盖了很多方面,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直播等,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但是有几个要点是必须要统一起来的,这些是我们产出内容之前需要先确定好的。
给账号定位
不管我们产出什么内容,首先还是要先做个定位,我们要产生什么内容。可以先按照自己企业本身的情况把什么内容可以输出,适合输出什么内容,企业客户想要看到什么这些事情想清楚。可以先把一个大框架画出来,在细化成一个个小的分支,最后落实成一段段内容。当然我们大可不必把所有的细枝末节都写得清清楚楚,因为我们现在定的这个框架未必就是最合适的,还可以根据运营一段时间之后继续进行调整。
还有一点也必须要考虑清楚,就是我们想要得到什么。这不是简单我想要粉丝数量,我想要粉丝转化成能成交的客户。在想要成为能合作的客户之前我们需要定好我们是霰弹打鸟还是精确制导的方式来锚定潜在客户,这两个方向其实差别很大。
霰弹打鸟就要求我们出的内容更符合普通大众,实际产生的内容相对没有那么专业化,甚至可以跟专业不挂钩,这种方式相对粗犷一些,需要获得大量的关注之后再去考虑转化成客户的问题,往往让潜在用户不清楚这个号跟企业有什么关系,前期几乎没有什么转化,非要有转化的话估计也是原本就认识这家企业的。
精确制导则在内容上更加专业,要让客户看到我们是做什么的,我们在做什么。内容的制作相对困难,因为专业的工程师往往不知道如何制作内容,专业的内容产出者不懂得精深的技术。但是一旦做好这个,可以快速的获得行业内更为精准的潜在用户,转化绿也要高的多,而且这种方式可以让真实的潜在用户对这个号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知,从品牌认知的角度上讲,这个方式要更合适一些。
所有有时候浏览量并不是唯一衡量我们内容好坏的唯一,最后还是要落实到有多少转化成客户,当然这也是不好衡量的,因为你不知道客户是从哪来的,可能是你在其他渠道的广告促成的。所以还是要看自家企业现在是什么情况,有没有做好更多投入的准备。
想要得到什么
我们生产这些内容,总是希望要得到些什么,可能我们想在不同的媒体平台得到的并不相同。比如在抖音我们想要的只是品牌宣传,在公众号想要的是把服务、企业文化输出给客户,在小程序上希望客户直接下单。所以针对不同的新媒体平台根据目的的差异制定相对应的内容产出策略,因地制宜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看数据调整内容
我们产出那么多内容作品,总是希望能有些回报吧,如果在最终客户下单这个指标上不能直观的反馈出来,那就在内容的播放、评论、点赞等数据上做个统计。就拿抖音平台短视频内容来说好了,我们之前规划好的一些列内容已经发布,每一条视频抖音浏览量、点赞、评论、关注的数据。我们可以拿在一段时间内的作品内容做对比,哪些作品的点赞高、完播率高、关注的粉丝数量高,它们又是为什么在这些数据上表现更好的,需要我们对作品进行抽丝剥茧,找出它们好的地方,继续发扬。找到不好的地方,改进优化,这是我们做内容产出必须要有的一个分析环节,不是只埋头创作就可以的。
关于原创
最好原创
我们创作作品总要有素材来源,很多时候我们的素材是从网上找来的,经过自己的二次加工,最后成为了自己的作品。对于普通大众,没有专业的制作水平的话,这样的方式就要简单得多。甚至我们也做过把别人的视频拿过来做一个镜像,再简单修改一下就能通过系统审核发出去了,但事实上客户并不买账。
但是对于企业,我还是觉得自己原创的内容才是合适的,素材取至于企业,这才是我们内容有灵魂的关键。我们写公众号文章也好,拍企业宣传视频也好,也都最好取用自己企业的内容,这样才是真实的自己,我们不要为了宣传去蒙骗自己。工作不是演戏,我们企业真实如此,创作的内容也由此而生。我们要做的是通过我们手中的笔,把企业更生动的展现给客户看,那给客户看什么呢?
让客户看到你们在做什么
给客户看什么,这跟前面说的定位有点相关,但也不完全是,这里我想说的是,我们创作内容不能沉浸在自我感知当中,感觉我很了解企业,我创作的内容我很满意,这非常危险的。我们做品牌宣传特别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我想展现什么给客户,我还想把企业的所有好的都展现给客户看,但是客户想要什么呢?
我们要想的是客户想看到什么东西,客户关注了这个号,客户能够获得什么信息。你把你的企业描述的那么好,客户看了你的文章或者视频会有多少疑虑,又相信了几分?
我们把自己置身于一个对企业一无所知的位置去看这些内容,你会发现你描述的所有美好都与我无关,我不在乎。
那怎么办,难道我们都不做宣传了吗?当然不是,就拿品牌宣传的作品来说,作为局外人的话,我跟愿意看到你们在做什么,而不是让你告诉我你有多好。我会通过看到你们做的事,自己心里给它做一个评价,留下一个印象。所以停止自我以为的美好暴露,多多展示你们在做的一些小事,从小事出发展现出企业大的形象。
关于新媒体平台规则
我们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创作,希望获得足够的粉丝关注我们,当然需要去了解平台规则。就像我们去打篮球、踢足球一样,需要在这些规则之下去进行博弈,内容创作也是如此。
平台制定了很多的规则,比如关于抖音是如何给创作者的作品进行流量分配的,我们的作品会优先推送给哪一些群体,我们的作品会跟什么样的作品进行流量竞争,我们的作品要符合什么条件才会获得更多的推荐,我们的作品有没有可能再次翻红,什么时候应该出什么类型的作品更符合平台当前的计划?
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研究,去关注的地方,只有搞清楚规则,才能利用这些规则更好的为自己的作品服务。千万不能沉浸在自我感觉良好当中,要去拥抱平台,学习它的规则把自己融入其中,才能借势起飞。
改进方式
前面我们也讲了一些,关于如何创作于改进我们作品的内容,现在有一些点我觉得还是要专门拎出来讲一讲。
第一,抛开个人喜好,我们单个个体的兴趣爱好往往与企业需要的不太一致,当然以企业的需求为准,抛开个人喜好为企业服务,毕竟我们做的这个行业是针对B端客户的。
第二,我们需要学会把自己孤立起来,从熟悉的企业环境跳出来,想想我是局外人,我想要看到的是什么。把自己也放在客户的角度,你是B端客户,你想要得到什么。
第三,学习、模仿、升级、创新。我们个人个体的知识总是有限的,甚至我们整个企业的知识也都是很局限的,很难凭空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内容出来,那怎么办?这一点我们中国人还是很熟悉的,先学习再模仿,做升级再创新。多多学习是让自己能掌握更多的东西,让学习到的知识作为我们后续创作的基础,要沉得住气,多看多总结。
关于直播
我们在各大视频平台上最常看到的带货直播,已经非常普遍了。最近发现在我生活工作的周围,总能不经意间就看见一些直播设备店铺,在展会上也经常看得到一些人在直播,甚至在一些企业靠窗的地方能看得到补光灯和三脚架,这也说明了直播带货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获得订单的非常重要的渠道。
直播带货可能是一个爆发点
这些热火朝天的直播背后是原本个人玩的直播带货现在逐渐转变成企业在玩,个人单打独斗的多半干不过专业的。不过就目前来看这些大都是ToC的,对于ToB的直播频次还是要少得多,直播带货就更少了。特别是我们电子元器件行业,搞研讨会直播也已经不少,但是直播带货的还是很少,或者说是大家可能都觉得这个行业直播带货还不是时候。
C端的直播带货教育了我们很多B端的客户,但是B的交易总是理性的,需要走一些特定流程的。冲动消费在B端看来是被压的完全没有脾气了。我们要想做好B端的直播带货,这其中价格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同时我们还要考虑到客户需要走这个流程需要有一定的时间,需要经过一些人的审批,这些是我们需要去攻克的点。
如果我们真的把一些商品价格做到足够低,我相信还是有机会能够获得一些客户的,当然这要建立在不亏本或者企业能把控得住这些亏损的前提下。我们做直播带货真正需要的应该是限时让利,让客户觉得在你这个直播间买货,就是可以得到比较大的优惠,而且我们直播的频次还不会很高,或者一些商品就只在特定的场次限定促销,真正的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好的主持要懂行
既然要搞直播,那就还是需要有一个主持的,我看过很多同行的直播,说句实在话并没有让我特别满意的主持人。我自己也曾跟人合伙上直播,我自己都不满意我自己,为什么?
因为好的主持需要的不只是主持的水平,更需要懂行,就拿买一个电源模块来说好了,我们总应该要知道电源模块的品牌在市场上的地位如何,知道这个电源模块的参数如何,要不然你那什么跟看客互动,又怎么样让看客相信你或者你的企业做这个有实力。总不能搞个直播,就把商品挂出来,让客户自己去挑吧。可能这个说法有些绝对了,但是我们想要把直播带好,还是要搞得像在C端的那些直播带货那样看起来热热闹闹的,我始终相信的一点是生意是建立在相信的基础上的,相信你这个人,相信你这个企业才更愿意跟你们继续合作。
不止是直播带货,就平时搞个研讨会吧,很多时候你的嘉宾很可能是一个技术大拿,或者企业老板,你拿什么跟对方进行交流,这就是现在研讨会看起来总是那样平淡的原因,缺乏对等的交流。
打破平淡
我也算是看过比较多的同行搞的直播了,说实在的感觉效果很一般,要么是一成不变的研讨会,最后还是变成了品牌宣传;要么就是赤裸裸的品牌宣传,有些场次直播看起来热热闹闹,那基本是红包堆起来的人气,很多看客一旦没有了利益吸引就会销声匿迹;直播带货更是显得那么平静呆板。正在能够吸引看客的直播非常少见。相比C端的直播带货,我们行业的直播花样和玩法要简单的多,能够正在吊住看客胃口的太少。
如此,我们是不是可以把这些一成不变的平淡给打破了,研讨会直播为什么总是和和气气,为什么不能激烈碰撞,相互碰撞,我们的研讨会能不能聚焦在“讨”字上面;品宣直播为什么总是赤裸裸的方案或者商品宣传,为什么不能是手把手教看客某些知识;可能这些想法有些激进,但是我作为一个局外在看这些,这就是我想看到的呀,我想看热闹,我想学到东西,这是我们看直播的原始出发点。
传统媒体
不要完全摒弃
由于我们日常中总是接触新媒体,运营新媒体,我们也自诩为互联网人,所以我时常忽略这个传统媒体,或者说给的关注不够。但是作为一个辐射面非常广的媒介,我们应该要重视起来的。
我们也可以看得到的一些现象,它们也正在经历着数字化转型,也在积极拥抱新媒体。我在抖音上就经常刷到广播电台的直播,把传统的电台也放到直播上来,它们的与观众互动也更加的频繁,这也使得这些电台看起来更加的有人气,更有温度。
而且有一点我们必须要正视的,那就是它们在自己的领域类非常专业,这是我们大多数企业所不具备的。比如主持人的专业水平,拍摄和剪辑的水平,这些都是传统媒体非常强大的方面。即便现在我们跟他们还少有交集,也要我们经常保持关注,更不要将之摈弃。
关键点
最后总结一下媒体的运营有什么是我们需要注意的,客户视角与反复刺激。
站在客户视角,看客户想要什么
时常把我们自己当做客户,当做完全不在乎你们是谁的的局外人,时常想想我们想要看到的是什么,怀着这样的心理去创作,可能更能得到一些客户的青睐。切记不要太过自我了,不要把我想要做什么看得太重。
需要重复刺激客户眼球
不管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都是一种传播信息的媒介,而我们做的事情就是打广告,借助这些媒介做事。所以不要忘记了广告的根本,一次性的刺激会让客户很快就忘掉的,这是需要不断刺激客户眼球的。所以我们创作的内容也做好是具有明显的特征的,通过这样去让客户有一个清晰的观感。
- 上一篇:王俊凯说五哈太草率了
- 下一篇:王俊凯说五哈太草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