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富人不再买账, 保时捷被小米打出内伤

  • 2025-07-11 02:50:16
  • 101

瞧不上小米的保时捷,终究被雷军打出了阴影。

德系豪华跑车品牌保时捷,2025年上半年财报一出,又是一场噩耗传来。保时捷上半年全球销量下滑6%,尤其是中国市场销量暴跌28%,创下近10年来最糟糕表现。

对此,保时捷给出两大解释,一方面是中国新能源车市场发展迅速,竞品增加。另一个原因被归结为进口关税增加带来价格保护。

第二个理由显然站不住脚,能买得起进口保时捷的,没几个还会在意什么进口税。说到底无非就是,国产车企能提供的产品吸引力更大,没有多少富人愿意再为保时捷的超高品牌溢价买单罢了。

保时捷自己很清楚,凭什么奔驰、宝马、奥迪在中国都卖不动,销量节节下滑,品牌定位更高的保时捷,凭什么能独善其身,被中国有钱人青睐?

今年一季度,保时捷在中国市场仅交付了9471辆车,暴跌了42%,险些创下腰斩的难堪业绩。半年度销量接着坠落,不过是市场延续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

当然,傲慢惯了的保时捷,也不是什么都没做。从去年开始,频频传出愈发夸张的保时捷,不到50万的保时捷,甚至连35.8万的保时捷都爆出来了,这一次次刷新公众对这家德系豪车“底价”的认知。虽说都知道没个十几万的选装,你不大可能从4S店把车开走。

但这种5年前都不曾出现的离奇降价事件,不可避免的都在消耗保时捷的品牌溢价,当一家豪车隔三差五开始打折促销时,只会加速自己被中国富人抛弃的步伐。可能保时捷到现在,都没弄明白这一点。

我们总在某家昔日辉煌无比的国内车企倒下后,审视其失败路径,发现老板不是一手好牌打的稀烂,就是给了机会自己不中用。可偏偏像保时捷这样的“外来和尚”,往往都没人注意到其衰落的痕迹,并不比那些死掉的国产车企高明多少。

说起保时捷在中国失宠,核心因素不外乎两点:

其一,保时捷自己不思进取。就拿保时捷卖的最火的车Macan来说,这款入门级豪车,都已经是10年前的车型了。

哪怕是换代后的电车车型,其产品力跟理想、蔚来、问界比起来,都没什么优势可言。但59.8万的起售价却是竞品的近一倍,还当中国富人们“人傻钱多”,是保时捷犯的最大错误。

其二,国产车企“不讲武德”。保时捷之所以在中国畅销或者说躺赚几十年,同其一再宣扬的高性能和赛道基因的豪华属性脱不开干系。可此前一直被保时捷Taycan把持的零百加速、赛道圈速等纪录,一个接一个被上市只有一年的小米汽车打破了金身。

更不用说保时捷所谓高性能,在国产随便一辆车的智驾系统和智能座舱面前,用户追求的智能化驾驶体验,保时捷几乎就是空白。

说到保时捷在国内最难缠的对手,正如不少网友打趣的,不是别人,正是小米。在对待小米的态度上,保时捷将“看不起,看不懂,来不及”演绎的淋漓尽致。

小米第一款车SU7发布后,就一直躲不开“抄袭”保时捷的质疑,就连小米自己也承认,美其名曰:致敬经典。

一开始保时捷看到自己的车型被小米模仿,自然更是打心里瞧不上眼。

甚至有人把这个疑问直接扔到了保时捷面前,对此,保时捷中国总裁委婉的称,“好的设计总是心有灵犀”,巧妙的化解了尴尬。

但保时捷CEO奥博穆,说的就难听多了,面对火出天际的小米汽车,这个傲慢的保时捷高管毫不在乎的大放厥词,小米的低价策略不能与保时捷的驾驶能力相提并论。

翻译成大白话,奥博穆的意思,就是觉得把小米跟保时捷放一块比较,就是对保时捷的侮辱。

但结果却令保时捷感到绝望,他们自以为的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豪车,被雷军的小米SU7打的找不着北。大家更喜欢20几万的“保时米”,而非100万的保时捷。保时捷累死累活一年卖的车,都比不上雷军2小时卖的多。

哪怕是保时捷多地经销商实在坐不下去,一个个开启花式降价,也无法阻挡客户持续流失。

理想汽车设计总监还看热闹不嫌事大,直言小米让保时捷只剩品牌价值。

如今眼见大势已去,保时捷终于认清现实,奥博穆沮丧的表示,保时捷可能在未来两三年退出中国电动车市场。去年上海车展期间,这个高管还意气风发的对媒体放话,计划在两三年内,让大家看到保时捷电动品牌立足于中国市场。

没想到这才一年不到,就自己改口了。

当然,保时捷这么做也无可厚非,比起被小米等对手打的抬不起头,不如主动撤退,至少还多少能保留点体面。